(新春走基层)山西长子冬日草莓映红致富路 谱写乡村振兴“莓”好乐章******
中新网长治2月3日电 题:山西长子冬日草莓映红致富路 谱写乡村振兴“莓”好乐章
作者 杨静 张月
冬日暖阳好,草莓采摘忙。3日,走进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南陈镇庞庄村草莓大棚内,绿意盎然,草莓清香扑鼻而来。一垄垄草莓植株排列整齐、生机勃发,一颗颗草莓色泽红亮、果肉饱满,前来采摘草莓的游客品尝着香甜的草莓,享受着新春悠闲时光。
草莓红艳艳,“莓农”笑开颜。管护秧苗、查看棚温……正在草莓大棚里忙活着的付雄旺是这些草莓的“大管家”,“去年10月种植了3亩多草莓,主要有奶油、红颜、天使AE等品种。”
“草莓种植过程中全部使用有机肥,让大人孩子都能吃得放心。”付雄旺说,目前大棚草莓处于成熟期,个大味甜口感好,正值正月里,家长带着孩子前来体验采摘的较多,预计采摘期将持续到5月份。
游客冯康与朋友们正在草莓园采摘,“假期休闲,放松心情。现场采摘的草莓自然成熟,都比较新鲜。”冯康说:“今天收获满满,希望今年的生活也能红红火火、甜甜蜜蜜。”
庞庄村地处长子县西南山区,虽然地理位置偏僻,但土壤肥沃,植被丰富,依山傍水,环境优美,是当地发展“金山银山”风景区的窗口。近年来,庞庄村借助乡村旅游的东风,不断推进“农林文旅康”融合发展。
庞庄村党支部书记付三文介绍,2022年5月起,在长子县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和南陈镇的协调指导下,庞庄村流转农户土地,投资25万元左右,盖起两个日光温室大棚用来种植草莓,“预计每年能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余万元。”
“下一步,村里计划继续完善草莓园周边基础设施建设,将草莓园打造成以游客采摘为主、商超供货为辅的综合性日光大棚。”付三文告诉记者,村里还计划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等方式进行宣传,吸引更多游客来观光采摘。
“希望通过特色草莓种植及康养小镇建设带动乡村游、采摘游、观光游的进一步发展,奏响庞庄村乡村振兴‘莓’好乐章。”付三文说。(完)
花丝织就锦绣 镶嵌内有乾坤****** 金丝翼善冠 “繁花锦绣”捧盒 吴燕 “好事成双”柿子捧盒 吴燕 【艺术手札】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作为“燕京八绝”之一,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,是“花丝”和“镶嵌”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,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千载古艺,其精致、细腻、华丽的特色代表了金银器传统工艺的巅峰。 当人们看到一件花丝镶嵌作品时,往往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的美。360度全景观看,每个角度都婀娜多姿,美轮美奂,仿佛不是人为,而出自天工。但人们对花丝镶嵌的了解相对匮乏,即便在北京,对它的认知度也并不算高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因为其工艺繁复、用料昂贵,古时多为皇家所用,百姓在民间很难见到;另一方面是其制作过程漫长而枯燥,需要具有虔诚之心及坚定意志的人来完成,很多人往往沉不住气,半途而废。 我国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成熟于秦汉时期,出土的汉代花丝镶嵌器物数量相对较多,到东汉时制作技艺更加成熟。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时期,该制作技艺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。唐朝国力强盛,经济繁荣,文化发达,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。两宋时期,金银器的制作风格不再像唐代那样气势恢宏、雍容华贵,而是追求新颖雅致的格调,充满了生活气息,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。到了元代,北方游牧民族的花丝镶嵌制作工艺则较为简洁,讲究实用性。 明代万历皇帝的金丝翼善冠,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代表作之一。精妙细腻的花丝镶嵌工艺一直为宫廷御用,所谓“花丝万缕织金冠,妙手镶嵌有乾坤”,正是对这项精妙工艺的高度概括。可以说,花丝镶嵌织就了一部古代皇家珠宝史。及至清代,皇家金银器的制作更加奢华,追求雍容华贵、富丽堂皇之感。 正是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,皇城脚下才形成了当今独特的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。北京的花丝镶嵌工艺最为齐全,发展出了独特的皇家宫廷艺术风格,以编织、堆垒等技艺见长。一件精美的花丝镶嵌工艺品往往是多种工艺的结合,制作工序极为复杂。首先要制成胎型,施以花丝、锼、錾等工艺,再经烧焊,制成半成品,然后经过酸洗、烧蓝、镀金、压亮、镶嵌等工序才算最终完成。 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中华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视以及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,我们欣喜地看到,非遗国礼频频亮相国际展会,中国传统非遗技艺展演等活动层出不穷,“大国工匠”的评选与技术交流、工艺美术实训基地的建立以及非遗技艺进入中小学校园……非遗技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,得到了继承与发扬,薪火相传、后继有人。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,非遗传统技艺产品想要突出重围,获得一席之地,就要从思维上创新,从技术上改良。通过多年来对工艺的探索以及从事产品开发积累的经验,我认为工艺美术产品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循艺术与市场的发展规律,创新既要体现出工艺的特色、时代的特征,同时在设计理念上还要符合当今市场的需求,精准定位,适时转变发展的方向。 传统的花丝镶嵌技艺因消耗较多的贵金属材料与人工成本,价格过高,制作周期较长,难以得到市场认可。怎样才能突破这一瓶颈呢?可以从材料的选择以及搭配比例上进行调整。笔者在创作“好事成双”柿子捧盒时,便融入了将贵金属与其他材质相结合的理念。在拟定设计方案时,我选用了传统中式的红与金二色,给人以高贵典雅的享受。盒盖部分运用花丝镶嵌工艺,大面积的盒身则选用铜胎景泰蓝工艺。花丝的金与景泰蓝的红相映生辉,端庄大气,同时也节约了材料成本,两全其美。 在设计“有凤来仪·凤冠套装”时,我则运用3D建模技术进行了最初设计效果图的制作,不仅可以快速呈现出产品各角度的效果,还可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中不妥当的地方,比手工制作完成之后再调整要节约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在实际制作中,我将手工工艺与机制工艺相结合,最终的呈现效果毫不逊色于纯手工制作,不仅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,且能够形成量产,便于销售。这些产品试制的成功案例,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我们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信心。在当今的信息时代,适当地引入计算机辅助手段,改变传统设计制作的流程,这些技术变革大大促进了传统工艺美术产品的创新与发展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传承工艺美术非遗技艺,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爱上花丝镶嵌并将其传承下去,让这项巧夺天工的古老技艺继续在人间闪耀着迷人的光彩。 (作者:吴燕,系北京工艺美术大师、北京市高级工艺美术师) 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 [责编:天天中] 阅读剩余全文() ![]() 百姓彩票地图 |